欧易

欧易(OKX)

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

火币

火币(HTX )

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

币安

币安(Binance)

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

对标飞利浦,飞科电器:沉寂三年迎转机,电动剃须刀龙头再起航

时间:2023-05-17 16:25:24 | 浏览:368

(报告出品方/分析师:申万宏源 刘正 刘嘉玲)1. 沉寂三年迎转机,发展对标飞利浦 1.1 国产剃须刀龙头焕发第二春 深耕个护行业 20 余年,成为以“技术研发”和“品牌运营”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。飞科电器成立于 1999 年,同年推出了

(报告出品方/分析师:申万宏源 刘正 刘嘉玲)

1. 沉寂三年迎转机,发展对标飞利浦

1.1 国产剃须刀龙头焕发第二春

深耕个护行业 20 余年,成为以“技术研发”和“品牌运营”为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。

飞科电器成立于 1999 年,同年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研制的国产双头旋转式剃须刀;2007 年, 飞科并购 5 家同行业公司,进行行业首次大规模资源整合,结束了国内剃须刀市场小而散的竞争格局;2009 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,飞科首次成为电动剃须刀品类国内市占率第一;2016 年上市后,公司持续关注研发和品牌两大核心竞争力,全面搭建多维产品创新矩阵,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较高的品牌认知度,并推出了“飞科”、“博锐”双品牌运营策略,同时在高端及中低端市场抢占份额。

核心品类推陈出新、新品类持续拓展,打造小家电领域同心多品类战略。

飞科核心品类包括剃须刀和电吹风,2021 年公司持续推出“星空”系列智能感应剃须刀、“太空小飞碟”便携剃须刀、智能电吹风等新品,推进产品个性化、年轻化、智能化、时尚化。

除了核心品类外,公司还在个人护理电器领域推出电动牙刷、理发器等产品,并进一步将品类拓展至生活电器(电熨斗、加湿器等)和电工电器(拖线板),实行同心多品类战略,在 各个品类精准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创新产品。

蛰伏三年,战略调整下公司收入业绩恢复增长。

2011-2017 年间,飞科凭借低价战略与海外剃须刀品牌差异化竞争,快速抢占中低端市场份额,期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 CAGR 分别达到 17.18%和 34.04%。

2018-2020 年间,公司品牌、渠道方面缺陷逐渐凸显,2018 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仅有小个位数增长,2019-2020 年更是连续两年出现下滑。

2021 年起随着公司品牌升级战略和渠道改革逐渐取得成效,营收同比增长 12.26%至 40.05 亿元,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0.38%至 6.41 亿元。2022H1 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进一步提升,分别增长 30.18%/45.23%至 22.79、4.56 亿元。

主要收入来源仍为剃须刀及电吹风,剃须刀提价贡献 21 年大部分增长动力。

2021 年,公司剃须刀产品实现营收 27.83 亿元,在公司主营业务营收中占比达 69.64%;电吹风产品实现营收 5.18 亿元,占比为 12.96%。两大核心品类仍在公司营收中占据较大份额。

其他个人护理品类、生活电器、电工电器营收占比均为个位数,仍有较大提升空间。进一步拆分收入看,2021 年公司营收恢复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电动剃须刀产品,公司对电动剃须刀率先进行高端化改革,带动产品均价快速增长,在 2021 年电动剃须刀市场趋于饱和、公司销量同比下滑 3.43%的情况下,产品均价提升 25.24%至 50.95 元,带动电动剃须刀产品收入同比提升 20.95%。

把握国潮崛起红利,提价升级战略顺利落地。

2018 年李宁接连亮相纽约、巴黎时装周,将“中国风”元素融入产品设计,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引发极高关注度。

此后李宁通过崭新的国潮设计与运动潮流相结合,持续获得高热度,并顺势推行产品升级、丰富产品矩阵、推进渠道效率优化等战略,逐渐成为国潮领域的引领品牌,带动近年公司营收高增长,其中 2021 年李宁公司营收同比增长 56%,达到 225.72 亿元。此轮国潮崛起的趋势逐渐从服装延伸至日用品、化妆品、家电、汽车等多个领域。

根据《百度 2021 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报告》,国潮崛起趋势下国产家电品牌/商品搜索热度激增,其中小家电占比 35%,搜索热度同比增长 147%,在家电板块中热度位居首位。飞科正是借助此轮国潮崛起的红利期,推出提价升级战略,取得良好成效。

股权高度集中,便于公司快速做出决策。

飞科电器实际控制人为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丐腾先生,李丐腾先生 1995 年开始从事剃须刀行业工作,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。

截止 2022H1,李丐腾先生直接持有飞科电器 9%股份,并通过飞科投资间接持有飞科电器 79.37% 股份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,实控人对公司有较强控制力,有利于快速进行经营决策上的调整。

1.2 对标剃须刀全球龙头飞利浦,探索中国个护龙头成长路径

飞利浦剃须刀业务的发展历史,即是电动剃须刀技术的发展史。1939 年,飞利浦推出全球首款电动剃须刀,并采用旋转式剃须系统,这一技术突破改变了过去男性只能使用刀片式刮胡刀的局面,大大提升剃须效率。

推出至今 80 余年里,飞利浦对电动剃须刀技术不断进行迭代,引领剃须刀行业的发展:

1)机身技术方面先后推出人体工学剃须刀(1948)、双头剃须刀(1951)、三头剃须刀(1966);

2)剃须技术方面首创浮动刀头技术(1959)、Lift & Cut 系统(1980)、水剃须刀(1998);

3)2016 年推出 OneBlade 小型电动剃须刀,创造出用于剃须、修剪和磨边的新剃须刀品类。飞利浦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剃须行业的发展,也使公司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。

避开低价市场激烈竞争,技术支撑高端化发展路径。

得益于公司持续研发带来的技术优势,飞利浦可以以较高的定价在高端剃须刀市场参与竞争,而避开中低端市场更为激烈的竞争。

根据久谦天猫数据显示,2021 年天猫平台电动剃须刀均价为 168 元,飞利浦均价则为 315 元,较行业均价高 88%,部分热销旗舰剃须刀产品售价更是超过千元。飞利浦均价远高于飞科、小米、超人等国产品牌;略低于博朗的 727 元及松下的 514 元,主要由于博朗和松下在低价、便携剃须刀产品方面有所空缺。

借助剃须刀赛道领先优势,进行个护领域多品类布局。

除了在剃须刀领域取得成功外,飞利浦还积极通过收购等方式,快速在个人护理领域进行拓展。截止 2021 年,飞利浦个人护理业务拓展至剃须刀、面部理容器、理发器、脱毛仪、电吹风、洁面仪等产品;口腔保健业务产品包括电动牙刷、冲牙器等产品。

围绕公司改善人类健康和福祉的发展目标,公司不断创新、完善个护领域相关产品,并针对不同市场推出特有的解决方案,如在中国市场推出牙齿美白产品 Zoom。

个护领域收入稳定增长。收入上看,2021 年飞利浦个人护理业务实现营收 19.10 亿欧元,同比增长 10.37%,2009-2021 年间 CAGR 为 4.70%,在大体量背景下持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。

2019 年公司新拆分出的口腔保健业务当年营收即实现双位数增长,2021 年随着疫情影响减弱,口腔保健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2.11%至 11.59 亿元。持续的创新并关注消费者的需求,是飞利浦在个护领域保持增长的驱动力。

渠道变革持续推进,重点线上渠道发展。

飞利浦通过在电子、照明、医疗、个护等领域多年的发展,已经在全球建立了完善的销售渠道布局,但飞利浦仍在持续进行渠道的变革:

1)进一步拓展线下渠道。

过去飞利浦主要通过大型超市销售个护类及口腔保健类产品,随着飞利浦业务重心逐渐移向医疗领域,公司拓展了药房渠道来推动口腔保健产品销售的增长。

此外,由于个护类产品覆盖的价格段向下延伸,公司下沉到二、三线城市开发新的销售渠道,开发不同消费水平消费者的需求。

2)积极布局线上渠道。

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,飞利浦快速布局线上销售,目前公司已有超过 50%的个护类产品通过线上渠道销售。同时辅以数字化营销,通过社交媒体高效投放广告,并探索让消费者参与到自身健康管理中的新型商业模式。

在与线上平台合作的过程中,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消费者洞察能力,飞利浦得以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,更快速地开发出满足不同市场消费者需求的产品。

3)直销为主的销售模式。

在规模较大的市场,飞利浦更多采取直销模式,直销有利于公司进一步降低成本,并增加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,更好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,推动公司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。

回顾飞利浦发展路径,多方面经验值得飞科借鉴。

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剃须刀市场脱颖而出,可以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进入高端市场,从而避开低端市场的同质化竞争。与飞利浦类似,飞科也尝试从剃须刀赛道拓展至更大的个护领域,如何利用剃须刀赛道的领先优势实现品类延伸、如何通过渠道变革及营销让产品触及更多消费者,飞利浦的成功经验都值得借鉴。

2. 产品升级,推动品牌高端化发展

2.1 电动剃须刀市场销量接近饱和,新兴品牌涌入加剧竞争

适龄人口持续减少,电动剃须刀行业呈现量降价升趋势。根据奥维云网,2021 年电动剃须刀线上零售量为 3931 万台,同比下滑 9.2%。同时,剃须刀的主要适龄人群 15-59 岁年龄段人口持续下滑,从 2011 年的 9.41 亿人下降至 2021 年的 8.98 亿人。

剃须刀作为男性面部护理的必需品,市场规模与人口结构变化高度相关,随着适龄人口下滑,电动剃须刀销量已接近饱和。2021 年电动剃须刀线上零售额 73.2 亿元,同比增长 4.27%,在销量出现萎缩的情况下,均价的快速提升带动行业销额的增长。

大量新兴品牌进入电动剃须刀赛道,抓住年轻消费群体需求。

2017 年 11 月,小米发布旗下首款剃须刀产品——米家便携剃须刀,凭借小米质优价廉的品牌形象,以不到 40 元的定价进入低端电动剃须刀市场。

2018-2020 年间,大量新兴互联网品牌纷纷涌入电动剃须刀赛道,包括小米生态链的素士、小适、映趣、须眉,以及独立品牌有色等,大大加剧了中低端市场的竞争。

根据京东大数据研究院调查显示,作为剃须刀最大消费群体之一的 90 后,对于产品属性的偏好集中在国货、便捷、高颜值等方面,新兴品牌把握这些属性,针对年轻消费者进行营销,抢占市场份额,产品覆盖中低端市场。

剃须刀市场集中度下降,便携剃须刀成为新风口。

随着大量新兴品牌进入,龙头品牌市场份额收到冲击,电动剃须刀市场集中度有所下滑,2021 年电动剃须刀行业 CR3 为 77.3%,同比 2020 年下降 6.1 个 pcts。

分品牌看,头部品牌中飞利浦受新兴品牌冲击影响最大,根据久谦数据显示,2022H1 飞利浦剃须刀销额市占率 30%,同比下滑 6pcts,下滑份额主要被飞科及新兴品牌所获得。同时,新兴品牌对准便携剃须刀这一新赛道快速抢占市场份额。

便携剃须刀体型小、无需配套充电部件,适用于出差、旅行、车载、临时理容等多种场景,近年来便携剃须刀占比迅速提升,2022 年 6 月销量份额达到 17.8%,销额份额 12.4%,分别较 2021 年初提升 13.3、9.9 个 pcts,便携剃须刀已成为电动剃须刀新的增长点。

2.2 飞科新品频出,推行产品结构升级

推出爆款新品,应对新兴品牌竞争。电动剃须刀市场的收缩,叠加素士、须眉等新兴品牌的崛起,挤占了飞科在中低端剃须刀市场的份额。

为应对市场冲击,飞科率先提出“男人的第二把剃须刀”概念,通过提升保有量的方式,有望给接近饱和的电动剃须刀市场创造新的空间。同时,飞科接连推出中高端新产品,应对新兴品牌竞争的同时,杀入中高端市场与海外品牌争夺市场份额:

1)智能感应剃须刀。

2020 年飞科首次推出智能感应剃须刀产品 FS927,去除了传统的开关键,只需将刀面贴近皮肤,当刀网和手柄同时感应到皮肤,剃须刀就可瞬间智能启动,离开皮肤即瞬间停止,避免了电量消耗、开关误触等问题。同时产品还搭配了 54 组刀片的双环刀网、0.35mm 薄韧刀片、LED 显示、1 分钟快充等“黑科技”,大幅改善用户剃须体验、提升剃须效率。

2021 年公司推出星空智能感应剃须刀,升级技术的同时也提升产品设计感,融入了星空元素等科技美学。两款产品售价分别为 239 元、299 元,成功进入高端剃须刀赛道。2022 年 7 月,公司推出更高端的新品 FS988,采用航空级铝合金机身设计,提升视觉和触觉体验,定价 499 元,进一步提升公司覆盖的价格段。

2)便携剃须刀。

随着新兴品牌进入便携剃须刀领域,飞科迅速做出回应,2020-2021 年接连推出“酷玩小星球”及“太空小飞碟”两款产品,分别定价 209 元及 199 元,打造便携剃须刀领域的高端产品。

与新兴品牌大多采用方形或柱形设计不同,飞科的便携剃须刀采用球形及飞碟型,延续了太空主题,别具设计感、科技感。性能上,“太空小飞碟”采用了和旗舰产品相同的双环刀网技术,提升剃须效率。

新品技术、颜值兼具,夺回年轻消费者市场。

回顾飞科近两年新品,智能化、时尚化、高端化趋势明显。面对新兴品牌的激烈竞争,飞科大胆改变过去传统、廉价低端的形象,一方面给剃须刀产品增加更多“黑科技”,优化消费者使用体验,另一方面重视产品外观设计,时尚、潮流的外观备受市场好评。两方面的改变都迎合了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,也为重新夺回年轻消费者的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产品结构升级趋势下,飞科剃须刀均价、毛利率快速提升。

随着 2020 年中高端新品推出以来,飞科产品结构持续升级,2021 年中高端剃须刀新品在营收中占比迅速提升至 20.32%,2022 年 1-2 月占比进一步提升至 43.2%。高端产品占比的提示带动了产品均价 和毛利率的上升。

根据通联数据显示,2022 年 7 月天猫平台飞科剃须刀产品均价为 169.8 元,较 21 年同期增长 41%。2021 年初至今飞科剃须刀均价持续上升,并缩小与行业均价的差距。毛利率方面,17-20 年间剃须刀产品毛利率维持在 45%左右,2021 年起迅速提升,2022H1 毛利率已提升至 58.28%,高端新品对毛利率改善效果显著。

2.3 研发+供应链管理,保障品牌升级稳步推进

持续高研发投入,为产品技术、外观升级提供保障。

2021 年,飞科电器研发费用投入 1.32 亿元,大幅领先于同行业的素士科技(0.67 亿元),在营收中占比 3.29%。2018 年以来公司研发投入快速提升,2018-2021 年 CAGR 达 35.62%。

专利方面,公司前期已布局大量发明专利为技术升级奠定基础,近年来公司提升对产品设计的关注度,申请大量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,截止 2021 年末,公司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 253 项,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 77 项。

持续的研发投入保障了公司可以快速推陈出新,改善产品结构,同时也在功能性、外观设计上迅速迎合年轻人的喜好。

强化供应链管理,降低采购成本。

公司原材料采购主要包括刀网、微电机、电池、芯片及其他电子元器件、五金件、电源线、塑料原料、包装物等。不论是自产还是外包,飞科均实行集中采购的原则,和所有外包厂家共享一个采购平台,由公司统一与供应商协商重要原辅材料的采购价格。

2018 年成立飞科采购(后更名为飞科供应链),专注精益化采购管理,利用规模效应提升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,有效控制采购成本。

自产占比提升,保障高端产品质量水平。

在早期发展的过程中,公司专注于研发设计和品牌运营,而将产品制造的各主要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,交由具有比较优势的外包厂家生产,以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。

近年随着公司推出多款高端新品,为确保产品供应的稳定性,保证高端产品质量,公司产品自产率逐步提升,2021 年自产产品数量占比已达 46.10%,较 2020 年提升 10.59 个 pcts,连续 4 年自产率提升。2022 年上半年,飞科自产产品数量占比首次超过 50%,达到 51.24%。

投资新建生产基地,提升自产能力。

2017-2018 年,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司自产产能,满足快速增长的高端产品自产、及未来持续拓展品类的需求,公司先后在松江、芜湖、丽水新建 3 个生产基地,其中松江生产基地和丽水丽景园生产基地分别可新增 1360 万件个人护理电器和 2250 万件小家电产能(因产品规划调整,松江部分产能转移至芜湖生产基地),未来预计可将公司总产能提升至 7980 万件。

2.4 博锐子品牌巩固中低端市场份额

优化多品牌策略,博锐品牌主打中低端市场。在飞科提升品牌形象、高端化发展的同时,公司通过子品牌博